文化

周五, 12 8月 2011 21:11

电视剧创作灵感消失在何处?跟风模仿 想象无度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电视剧:创作灵感消失在何处?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消失在经典翻拍

去年电视剧翻拍率达到50%。《亮剑》播出不到5年就被翻拍。这是一个创作灵感消失的年代。

不久前,电视剧界有两个省台卫视的大动作“翻拍”十分引人注意。一个是江苏台斥资8000万翻拍海岩的“生死之恋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一个是湖南台翻拍琼瑶的三部《还珠格格》。

江苏台的翻拍,自公布之初就争议不断。总制片人陈小杭说,这次翻拍在剧情、人物定位和台词上都有很大变动,“说是翻拍经典,其实更是创作,和原创一样有意义、有价值”,改编之初他就提出“求新、求异、求变”的编剧主旨,后又总结为“似曾相识,耳目一新”。在内容上,将涉案部分“背景化”,强化感情戏。陈小杭并不认为翻拍是对海岩“剩余价值”的掠夺性挖掘,在他看来,翻拍比原创更难。尽管江苏台为区别于老版而“大量改动原剧本”,人们还是认为,“新三部曲”免不了“落入翻拍窠臼”,“超越”或“致敬”,“实际上都无从谈起”。另外,海岩工作室还要重拍《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便衣警察》。

湖南台把中途禁播的《流星花园》翻拍成《一起来看流星雨》后,又重拍新《还珠格格》。湖南广播电视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湖南卫视想翻拍这部戏的念头已久。在他们眼里,这部戏是每年收视低潮的“镇台之宝”。这两年湖南卫视的翻拍剧屡屡被喊“山寨”,希望借新《还珠格格》改变这个局面。新《还珠格格》由琼瑶亲自改编,“会融入新的桥段和喜剧元素,以确保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档全新的剧作”。尽管如此,新《还珠格格》剧照仍惹来一片“抚今追昔”的骂声。据说,湖南卫视还要翻拍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和美剧《绯闻女孩》。

最近几年,翻拍剧越来越多。金庸、琼瑶的作品“重复利用”,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电视剧都有不下4个版本。早年颇具观众基础和影响力的红色经典剧,像《霓虹灯下的哨兵》《夜幕下的哈尔滨》《英雄虎胆》《敌营十八年》《四世同堂》等也纷纷重拍。翻拍风在2008年达到新的“高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翻拍几乎同期启动。这些“箱底”翻拍得差不多了,制片方又把目光转向那些并不见得有多“老”的作品上,“未老新拍”也就渐渐成了翻拍剧的最新走向。其中,最年轻的大概是《亮剑》,不到5年就被翻拍了。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荧屏上的电视剧中,翻拍剧占了50%。这是一个创作灵感消失的年代。

一些电视剧界的从业人员原创力开始萎缩或者已经萎缩,以为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翻拍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无情的事实却告诉他们,翻拍剧并不是这样一根稻草。

消失在跟风模仿

跟风从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青春偶像剧开始,到谍战剧“井喷”。最新的跟风是“反伦理剧”。

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原创力萎缩,另一种表现是跟风模仿。

电视剧作品跟风模仿乃至变相抄袭的不正之风,广大观众和理论批评界已深恶痛绝,有关主管部门也曾多次予以制止。然而屡禁不止。前些年,这一现象主要在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青春偶像剧范围内发生。近几年则在谍战剧中表现得十分严重。

2002年9月,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播出20集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在北京、香港的反间谍的故事。它突破以往在斗争的前台展示反间谍斗争的过程和行动的叙事策略和旧套路,而在正面斗争的同时花大力气揭示斗争背后林林总总不为人知的往事,艺术地演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反间谍斗争英雄的生存状态。这些在隐秘战线上默默奉献、出生入死的英雄,在敌人面前是大智大勇的,在国家面前常常又是忍辱负重的。这种情怀和操守,都来自于他们的誓言——忠诚。

《誓言无声》激活了观众基于猎奇心理的收视热情,刺激了谍战剧的再生产。除了它的续集《誓言永恒》,还有《英雄无名》《国家机密》《暗算》《潜伏》《风声》《潜伏2剑谍》《黎明之前》《密战》《永不消逝的电波》《风语》《旗袍》《落地请开手机》《天敌》《借枪》等蜂拥面世。

谍战题材火爆发展,有人形容是“井喷”。2009年,半年里就有50多部谍战剧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目前尚有30多部谍战剧在等待档期。更有不少制作单位还在创作或准备创作谍战剧。我的一个研究生在美国学了编剧,前不久北京一家制作公司与她接洽,请她写一部谍战剧的剧本。她告诉我,她对我党谍战的历史很不了解,这家公司看重的只是她会“编故事”。

遗憾的是,由于大批量生产,谍战剧很快就陷入了重蹈覆辙的困境。不少谍战剧空前地粗制滥造,这主要是资本增值的诱惑导致的。

粗制滥造主要是指:谍战人物——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个个智勇双全、身怀绝技,就算任务再危险,环境再恶劣,主人公都能完成使命;举凡获取情报与抓捕卧底,正反双方无不明枪暗箭、尔虞我诈;人性都深度复杂,一般都是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人物大多是俊男美女,一边谍战,一边谈情说爱,情色成为谍战的手段之一。谍战故事,不管是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乃至解放后的当下,剧情细节的设计、矛盾冲突的编织,全都追求曲折离奇,全然不顾是否真实,是否违背历史,是否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悬念设置大多似曾相识,看了前面就猜到后面。叙事策略,故事情节的演进常常只重视高强度、快节奏,越是让人喘不过气来越好,却不在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前后矛盾。后果就是让观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

谍战剧极端地“同质化”、“雷同化”,其根源在于谍战剧变成了虚幻的荒诞的臆想。今日谍战剧要么就是一些习惯于想当然的策划者、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关在小屋子里天马行空地凭空杜撰空洞虚假的故事,要么就是他们江郎才尽,模仿别人,东拼西凑,草率成篇,全都背弃历史的和真正的谍战现实,也远离了艺术的真实,背叛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和创作方法。

最新的跟风模仿是所谓“反伦理剧”。今年6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对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情况进行公示时指出,近几个月,全国报备剧目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出现一种不足取的创作倾向,就是用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比如,有的剧目为了彰显友情而不顾亲情,有的剧目为了增加悲剧性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还有的剧目因表现反常伦理关系而造成整体格调不高,等等。广电总局希望电视剧制作公司正视上述不良创作倾向,端正创作态度,创造出能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真实作品。电视剧《蜗居》曾引起很大争议。宋思明和海藻之间的关系,不少剧评人和观众表示,作品把这个第三者描写得太过完美无辜。而《错爱2》则是第一部正面反映第三者“转正”后的辛酸苦辣的家庭剧。尤其是两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对前妻和现任妻子洗脚、搀扶、做饭等细节的表现,被观众评为最违反伦理的电视剧情节。近年在影视领域,第三者更多地是作为收视卖点而存在,人们往往只感受到其对家庭的破坏力,却忽略了理性的对家庭、情感、责任的反思。对于此类电视剧,不少观众表示,反伦理的作品看得多了,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真的很糟糕呢?一位网友说:“一些反伦理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被搬上荧屏?有些电视剧对第三者的肯定太多了,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给第三者和出轨的男人披上了善良、理智等外衣。难道电视剧只图‘个性’,而放弃了社会大众认同的道德观么?”另外,过度苦情也让人郁闷。看过《我的丑娘》的人都会说:“这家人怎么那么惨啊!”、“难道越是好人越是得不到好报吗?”《中国家庭》中的媳妇“没生儿子被婆婆嫌弃”、“生了女儿被弟弟调包”等情节让观众困扰:“如果中国家庭都这样,那日子都别过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三破一苦”——破碎婚姻、破碎情感、破碎家庭、一个苦难的女人——这一套路的推波助澜。这些剧情偏离了家庭和谐的主题。

其他信息